有鑑於近年外部環境變化迅速,本文主要透過全球文化創意產業(下稱文創產業)的發展脈動與觀察,掌握未來文創產業發展的關鍵議題。
根據PricewaterhouseCoopers(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,下稱PwC)於2024年7月發布的《2024-2028全球娛樂暨媒體業展望(Global Entertainment & Media Outlook 2024-2028)》指出,儘管面臨總體經濟環境的不穩定,但在疫後產業持續回穩,以及新興科技應用的加持下,2023年全球娛樂與媒體產業總收入較2022年成長5.0%,為2.8兆美元。
在個別次產業[1]的發展上,本文援引國際機構的相關統計調查報告。有全球性數據的文創產業包含視覺藝術、影視、流行音樂及出版市場等。
視覺藝術產業方面,根據巴塞爾藝術展(Art Basel)與瑞銀集團(UBS)發布的《2024年全球藝術市場報告(The Art Market 2024)》指出,2023年在高利率、高通膨、持續的地緣政治衝突,以及貿易碎片化(trade fragmentation)等因素下,影響藝術品市場供需,使2023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總銷售額較2022年下滑4%,為650億美元。從市場現況觀察,2023年整體藝術品交易市場趨緩之主因在於高端作品銷售的萎縮,尤以售價超過1千萬美元的藝術品成交量下滑最為明顯。
影視產業方面,根據倫敦高爾街分析(Gower Street Analytics)估計,2023年全球電影票房為339億美元,較2022年成長30.5%,儘管全球票房持續復甦,但整體規模仍較疫情前三年(2017年至2019年)平均票房規模減少約15%。而PwC也預估全球電影票房要到2026年才會高於疫情前。另就全球電影票房占比觀察,美國仍是全球最大市場,占比為26.8%,中國排名居次(22.8%)。
流行音樂產業方面,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(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,IFPI)發布的《2024年全球音樂報告(Global Music Report 2024)》,2023年全球音樂市場總收入為286億美元(不含詞曲版稅以及現場演出收益),較2022年成長10.2%,已連續九年為正成長,也是所有產業中數位轉型較早且較成功的產業之一。各式收入中,以串流收入規模最大(192.8億元),其次依序為實體音樂、活動表演(演唱會)、數位下載等,四大收入分別較2022年成長10.4%、13.4%、9.5%及下滑2.6%。
出版產業方面,根據Statista統計,2023年全球圖書市場為882.6億美元,較2022年成長5.16%;以不同出版形式觀察,實體書籍(Physical Books)占比最高(77.14%),電子書(eBooks)與有聲書(Audiobooks)占比分別為16.04%、6.82%;另從全球市場分布觀察,美國仍為最大圖書市場,中國居次。
歷經兩個年度的反彈,2023年全球進入Covid-19疫後的第三年,在數位紅利消退,以及實體消費支出下滑的趨勢下,文創相關產業規模進入成長趨緩的態勢;而全球總體經濟環境面臨高通膨、高利率(2024年逐漸解除),以及地緣政治衝突持續等議題影響,促使企業重新調整預期、關注內需並探索新成長動能。
新成長動能探索
疫後消費者重回現場體驗,帶動全球文創相關產業在2021年與2022年爆發性成長;而近兩年,隨著總體經濟環境隱憂影響實體消費支出,以及數位紅利消退,數位/線上平臺訂閱收入停滯不前,惟廣告收入仍具發展潛力。
然而,時間零碎化與娛樂內容速食化的發展趨勢,例如Podcast、短影音等內容提供,改變消費者閱聽行為,在媒體日益分眾化的趨勢下,廣告投放的運作模式產生變化,亦對廣告收入產生影響,或將改變整體市場結構,上述狀況皆驅使文創相關產業開始思考新的商業模式與成長動能,例如產業新興發展趨勢、海外市場拓展,以及新興科技與技術應用等。
產業新興發展趨勢
聚焦商業模式的調整,如OTT平臺方面,近年隨著訂閱市場的逐漸飽和,部分OTT平臺開始轉向提供廣告支援方案的訂閱制,確實為平臺帶來額外的用戶,也再次推動用戶成長;流行音樂產業方面,「超級粉絲(superfan)」的發展趨勢,吸引包含環球(Universal Music Group)與華納(Warner Music Group)等音樂集團關注,透過線上、線下等多元管道,強化音樂人與粉絲之間的互動性,提高變現化的策略,未來或將有機會發展為流行音樂產業新的成長驅動力。
海外市場拓展
主要國家文創相關產業國內市場發展停滯,部分國家積極拓展文化創意內容的海外市場,除透過數位/線上平臺擴大內容的閱聽眾以外,因應不同地區或國家在個別文化創意內容有不同的成長表現,尤其在新興市場方面,根據PwC《2024-2028全球娛樂暨媒體業展望》指出印度將成為OTT市場成長最為快速的地區,而奈及利亞(Nigeria)將成為非洲國家中,在娛樂及媒體產業中成長幅度最大者。
因此若能鎖定個別國家具成長性的產業,並透過海外市場的策略性拓展,或能為文創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動能。同時,《2024創意經濟展望報告》亦提及UNCTAD調查的36個國家中,有25個國家有促進創意產品或服務出口的優先事項及措施,鄰近國家如日本,主管機關經濟產業省主要協助相關廠商克服語言及文化障礙,而韓國則是文化內容振興院(KOCCA)提出多項出口促進措施,協助業者開拓海外市場。
新興科技與技術應用
新興科技與技術應用等創新元素的加值,將有助提升文創相關產品與服務的多樣性與品質,從過去的擴增實境、NFT、區塊鏈,到近年AI議題的崛起,尤其數位世界中,經過AI的加值將再次改變文創相關產業各個產業鏈環節,包含創意與內容製作方面,透過各式數位或AI工具,不僅降低內容產業的進入門檻,同時也與創作者共同協力創新;行銷宣傳領域則藉由不同的數位平臺,搭配AI工具的使用,能夠觸及更多且更明確的閱聽眾;消費模式方面,數位串流技術搭配AI應用,如各式內容的推薦系統等,亦逐漸滲透消費者的閱聽體驗。
整體來看,數位化搭配AI的加值,除提高營運效率外,也降低廠商營運的成本,同時透過產品/服務的流程創新、更廣泛的受眾覆蓋範圍,以及新的商業模式來提高收入。
法律與監管環境
各國在面對文創相關產業的不斷變革,以及相關產業生態的變化,積極營造新的監管環境,以因應新興科技與技術持續帶來的顛覆與挑戰;特別是AI的使用方面,除了內容品質、就業市場等相關議題以外,包含版權歸屬、演算法透明度,隱私權與資料保護,以及市場集中度等各面向議題的討論。
近年針對相關法律與監管環境的討論如火如荼展開,成功的法律與監管環境,將有助於文創相關產業的發展,而目前國際間在相關規管政策上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,其一為強調監管措施(regulatory initiatives),旨在監督及支持市場發展,並間接促進競爭,如英國、新加坡等國家較為常見;其二為強調競爭措施(competition initiatives),主要以解決涉及文創相關領域中廠商營運之相關議題等,此部分主要由競爭管理之主管機關負責(competition authorities),如歐盟與巴西等皆有相關案例。兩項措施之間如何相互融合,後續值得持續觀察。
UNCTAD《2024創意經濟展望報告》聚焦文創產業的環境、社會與公司治理(Environmental, social, and governance,簡稱ESG),強調環境與社會層面中的淨零碳排(Decarbonization)與包容性(Inclusion)的重要性。
包容性主要聚焦各面向的文化平權,例如就性別與年齡層方面,文創相關產業創造大量女性與青年就業;而城鄉差距方面,傳統工藝等產業的發展利於地方社區的融入,也強化社會凝聚力與福利,顯示文創相關產業對於包容性的重要程度。不過,文創相關產業也同時存在許多永續性的發展問題,包含勞動議題方面,文創相關產業工作者多為自營作業者,且多具有斜槓性質,應更重視在其勞動權益的保障;此外,在收入方面,大型平臺為內容創作者帶來新的機會與收入,同時透過大量內容賺取廣告與訂閱收入等龐大收益,然平臺分潤機制與演算法規則不透明,影響相關收入回饋到創作者的規模,在數位趨勢發展下,收入的合理分配應更受關注。
另就環境面的討論,近年文創相關產業也積極投入淨零碳排議題,包含從產品或服務的設計、生產、行銷、消費到廢棄等階段,涉及直接、間接等不同程度的碳排放量。例如英國創意產業政策與證據中心(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y and Evidence Centre)研究[2]指出,一部製作成本為6,200萬美元的電影,將產生2,840噸二氧化碳當量[3](CO2e,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);國際音樂串流平臺Spotify也指出[4],其串流服務在2022年排放約39萬噸二氧化碳當量。儘管數位化能為文創相關產業為環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一些,但其所另須投入的人力及相關成本仍可能導致碳排放量的增加。
對此,越來越多國家近年積極投入永續性議題,包含對於包容性與淨零碳排的努力,尤其也納入到文創相關產業的發展政策中。在UNCTAD調查的36個國家中,有12個國家報告推出針對文創相關產業的具體永續發展措施;另有12個國家在國家整體政策架構中(例如國家能源、環境與產業發展策略等)鼓勵企業採用ESG。國內方面,文化相關主管機關近年也大力投入包含文化平權、淨零碳排相關研究與政策擬定,期許在永續發展下,文創相關產業能成為國家未來經濟永續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。
[1] 根據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》,我國文創產業共區分為15+1項次產業,包含視覺藝術產業、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、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、工藝產業、電影產業、廣播電視產業、出版產業、流行音樂及文化內容產業、廣告產業、產品設計產業、視覺傳達設計產業、設計品牌時尚產業、建築設計產業、創意生活產業、數位內容產業,以及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產業等。
[2] 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y and Evidence Centre (2022).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 Climate Emergency: The Path to Net Zero. 參考網址:https://pec.ac.uk/research_report_entr/creative-industries-and-the-climate-emergency/
[3] 為測量碳足跡的標準單位。
[4] Spotify (2022). Spotify Equity and Impact Report 2022. 參考網址:https://www.lifeatspotify.com/reports/Spotify-Equity-Impact-Report-2022.pdf